
新華社客戶端寧夏頻道12月26日電(記者任瑋)寒風凜凜冬意正濃,走進寧夏銀川市興慶區的錦繡絲路農業科技園,掀開溫室大棚的門簾,一股暖意撲面而來,順手摸向大棚后墻,就像摸到一整面熱乎乎的“取暖器”。與傳統日光溫棚不同,這里的大棚冬季無須輔助加熱,棚內氣溫就可達到5-10攝氏度,而“秘密”就來源于這堵墻。
“白天有陽光的時候,大棚后墻就吸熱、儲熱,晚上氣溫下降,墻體就變成‘取暖器’給大棚散熱、保溫?!卞\繡絲路農業科技園負責人王河說,有了這堵墻,即使在冬季連續陰天時段,室外零下20多攝氏度,室內也可達7攝氏度以上。
過去五年間,科技園與專業科研人員合作,將粉煤灰微發泡砼技術、外墻保溫技術和相變儲能技術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、新材料集中應用到溫室大棚的設計建造中,經過多次升級改造,最終研發出具有良好保溫儲熱性能的新型相變蓄熱粉煤灰墻體,實現了在溫室中高溫吸熱、低溫放熱的效果。
據了解,新型溫室墻體中90%的原料是粉煤灰,是一種對工業固廢的“變廢為寶”,這種“發泡混凝土墻及采用其的溫室大棚”已獲國家專利,并在寧夏及周邊省份推廣建設300多棟。
為深入研究新型溫室大棚在實際種植生產中的溫度、采光等性能,科技園與興慶區農業農村和水務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合作,自2020年11月到2021年2月,通過安裝溫室環境檢測儀進行測量,發現大棚室內平均氣溫為12.6攝氏度,最高氣溫平均值為34.3攝氏度,最低氣溫平均值為8攝氏度,極端低溫值維持在6攝氏度,能夠滿足越冬果蔬生長的溫度需要。
有了科技力量的加持,新型溫室大棚的“溫度優勢”成為設施農業的“產量優勢”,從而轉化為良好的經濟效益。按種植西紅柿計算,新型溫室大棚越冬栽培西紅柿產量較傳統日光溫棚可提高29%,每棚每年可生產3.2萬斤,年均收入8萬元,除去各類折舊費用,較傳統日光溫棚可增加收入1.9萬元。
來源:新華社
- 峰會戰略合作媒體《粉煤灰綜合利用》雜志介紹,歡迎訂... (點擊:352 次)
- 第23屆中國環博會“無廢星球”將于2022年上海新國際博... (點擊:259 次)
- “零碳水泥和混凝土”有望變成現實!全球首例“太陽能... (點擊:369 次)
- 【福利】征集粉煤灰等固廢利用行業優秀適用技術、裝備... (點擊:477 次)
- 劣質粉煤灰人造輕骨料項目,將實現劣質粉煤灰綠色環保... (點擊:511 次)
- 【技術前沿】“雙碳”目標環境下,一種粉煤灰渣復合相... (點擊:556 次)
- 內蒙古匯方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粉煤灰系列產品加工項目竣... (點擊:484 次)
- 全國最大規模粉煤灰超細粉生產線有望年底“開吃” (點擊:507 次)
- 自治區政協委員提案獲答復:聚焦短板弱項 持續推動粉煤... (點擊:473 次)
最新技術資訊
更多>>